中新社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 阮煜琳)從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頂層設計,到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煤電體系,中國一直以最大努力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走上了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軌道。
2020年9月22日,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戰略,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系統觀念貫穿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全過程,加強頂層設計。
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出臺,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同時,各有關部門制定了分領域分行業實施方案和支撐保障政策,各省(區、市)也都制定了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截至目前,中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經建立。
“雙碳”目標正引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中國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場機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突出成效。
官方數據顯示,據初步核算,2021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50.8%,中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同年,中國成功啟動了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中國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實施煤電機組“三改聯動”,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規劃建設4.5億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已突破11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中國還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全球“增綠”的主力軍。
“中國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說,經過不懈努力,中國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減污降碳雙贏,綠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中國貢獻。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充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中國積極同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盡己所能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非洲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顯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最大捐贈國,向全球環境基金(GEF)第8增資期捐款3190萬美元,推動 GEF-8實現52.5億美元歷史最大規模增資。推動綠色氣候基金(GCF)恪守《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原則共識,累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超過100億美元氣候資金支持。
未來五年,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中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李高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中國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明確了方向。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堅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即將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COP27開幕前夕,李高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這次大會在發展中國家召開,應當切實地回應發展中國家的關切,反映發展中國家的訴求,取得符合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成果。我們期待與各方一道將COP27打造成為以“落實”為主題,以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適應和資金為成果亮點的大會。(完)